“一年做了十年的工作,不等于一下会出现十年的成果。”这是中国足协男足全国青训总监李树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颇有感触的一句话,也概括了足球青训不可忽视的两点特质——打实基础、不能急躁。
近一年来,作为“专业人做专业事”的代表,李树斌和前国脚彭伟国等一批在足协工作的专家们,在构建“五系一体、两心一赛”的青训体系中,逐渐梳理出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框架。而如想充实这个体系,常年来困扰青训的一大短板——高水平教练的缺乏,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除了在精英层面为国奥队聘请名帅希丁克外,中国足协18日全面启动了面向基层的“百名外教计划”,为的就是用“1+3”的模式(1名外教配3名中方教练),全面培养本土教练。
这项计划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基础工作,将挑战从业者的智慧、耐心和定力。对于任务的艰巨性,李树斌等业内专家们有着共识——“青训一定要在十年之后来看”。
为本土教练“补课”
记者从足协获悉,“百名外教计划”是今年开展的一项工作探索。足协将分六批完成100名左右外教招聘任务,在经过系统培训后,下派到全国各地10多家青训中心,并通过“1+3”模式,让外教带领本土教练和小球员们一起上课,达到同时培养球员和教练的作用。
首批招聘的15名外教都来自西班牙。他们在武汉青训中心经过培训,了解中国青训基层情况后,分赴大连、重庆、延边、深圳、常州等7个地区的青训中心。
“中国足球青训水平提升,就像‘吃大象’,想一口吃掉是不可能的。”已经在武汉指导了四年青训、“百名外教计划”技术负责人贝拉·加西亚对新华社记者说。
他表示,通过近期外教来华后的培训工作,希望让更多来基层的青训外教明白,他们需要每天从细节做起,更多向孩子们传授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一点一滴提高训练质量。
“咱们教练需要‘补课’。这个计划,可以让外教将小球员和本土教练一起带。既然是培训,一定要做实,不能那么快。”李树斌介绍,这个计划主要针对9岁以下、10-12岁、13-15岁这三个侧重点不同的学球阶段。这要求培训要有针对性,要精准施教。
“每一个阶段该抓什么、练什么,一定要抓实,这样球员成年之后就不用教练‘补课’了。”他说。
建立体系充实框架
近一年来,青训体系的人才“金字塔”培养框架逐渐清晰。李树斌介绍,自下而上的结构大致为:足协各地的青训中心辐射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和社会俱乐部(9岁以下孩子),东北、华中、华南等各大区训练营(10-11岁),国家级训练营辐射俱乐部(12-13岁),国字号各级梯队(U14—U17)。
在宏观层面,中国足协正在建设“职业俱乐部、省市体育局、城市、校园、社会俱乐部”这五大青训体系为一体的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并且继续建设国内、国际两类青训中心,不断完善和做强“青超联赛”,从而构建“五系一体、两心一赛”的中国足球青训体系。
其中,在职业系,足协明确要求从2019年起,中超、中甲俱乐部要至少建设U19、U17、U15、U14、U13五级梯队,中乙俱乐部要至少建设U17、U15、U14、U13四级梯队,并组队参加青超联赛。
青超联赛方面,足协计划,在U19、U17、U15、U14、U13五个组别、274支参赛球队、总场次达2700余场的基础上,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单年龄段设置(U12-U19),夯实分层级、周末制的联赛体系,打造“千队万场”的赛事规模,打破体教壁垒,搭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平台。
虽然体系基本建立,但拿李树斌的话说,这只是第一步,因为青训一定是长期工作。“首先系统非常重要,然后长久的要工作扎实,一步一步。抓早、抓实、练早、赛好。一定要抓实。”